我们常说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广义的词语,不特指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自由领域。城市不锈钢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空间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运用不同的材质表现其自身的形态,并包含某种认识观念和觉悟。城市雕塑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来进行创作,不是简单的将现有的雕塑作品直接置入城市环境中,而是蕴含一定社会精神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主要为社会主体的艺术活动服务,包括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等装饰物,及影视作品等。
设计方法论是认识设计和改造设计方法的理论手段。城市雕塑是美化环境的同时,将大众认识和体验社会作为一个利益和责任的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城市不锈钢雕塑的设计方式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即创造性与公众性之间找寻平衡点,以此来实现公共艺术的设计最终目标-设计出真正归大众所享有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要把公众放在第一位,从真正意义上向民众贴近,向民众关心的问题贴近。从城市雕塑的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解读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设计方法论会得出四点共性的方法:
一、扩而充之,顾名思义就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对设计对象或设计构思加以扩充,增加其功能性因素,附加价值、外观形状等。基于原有状态下的扩充内容,在城市雕塑构想过程中会引发新的创造。美国著名雕塑大师克拉斯?奥登伯格,他的作品是全世界波普艺术中唯一被流传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他所关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将这些物品放大,做成立体。如作品《衣夹》,被放置在周围高楼林立的广场中央,高达13.7米,极富吸引力。这样的城市雕塑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放大,贴近大众生活,有着独特的现代抽象之美。当设计师将日常生活中最为寻常的物品以超常的尺度放大,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将其置于开放空间中时,设计主体与设计对象间的距离被拉近,就达到了“艺术即生活”的境界。在商业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摆放巨大的手提袋雕塑,采用扩大的表现形式,引人注目,恰如其分。设计主体通过扩大的方式,弱化了传统设计对象的崇高感,使城市雕塑更好地融于周边区域性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打散重组,即散开、重新组合。通过打散对设计对象做出改变,组成具有一定相对优势的新个体。重新排列组合设计物的形态、结构、顺序和因果关系等内容,在城市雕塑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牛头》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他将自行车打散,用其中的车座和车把巧妙地重组了一个牛头,后来演变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成品雕塑。在设计实践中,重新组合设计对象,极易产生新的联想。如位于哈尔滨市友谊公园的主题雕塑《冰城琴韵》,它是由银色吉他,金色提琴和红色琵琶三种乐器组合而成,展现了时代的特色,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设计主体将设计对象具有特色的部分打散重新组合,不仅可以增强城市雕塑的功能规划和寓意,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更好的树立城市形象。
三、改弦更张指转换,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转换设计物本身的某种成分和设计构思途径,以其他的方式逾越现状、冲破习惯性认识,来达到新的设计目的。《马桶》是奥登伯格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转换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马桶,使用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材料,将原本光洁坚硬的陶瓷马桶,变成了一堆柔软的材料,使作品产生了非凡的效果。这些松松垮垮的物品,改变其本来的属性,在看到这样的作品后,人们会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将设计对象进行材质上的转换,有效地改变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体验,使观众的最初感受遭到了新的挑战,激发了人们探索新事物的热情。这样的城市雕塑不再是设计主体的主观情绪表达,而是可以激活人们已被束缚的灵感的体验。在城市雕塑作品中,采用转换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对象与观看者产生距离感,从而令人们产生新奇的心理感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拉近与公众的对话,这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目的性所在。
四、笙磬同音,即笙和磬两种乐器同时演奏,有相互补充的效果,笙磬同音比喻关系和睦。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作品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存。城市雕塑从其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公共事务的目的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对象与公众的互动,吸引公众并激发与之交流的欲望,给公众以美的体验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其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最终目的。
城市不锈钢雕塑完全改变了传统雕塑的创作原则,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使艺术家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来。城市不锈钢雕塑不仅装饰着我们的城市生活。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在忙绿了一天的紧张工作之后,可以有一丝的松懈,因此城市不锈钢雕塑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已然成为城市景观雕塑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