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是雕塑的生命。石窟雕刻为夺取光线而开凿光洞,室内雕塑的光源是窗户或灯光,可以设法固定。但室外雕塑就不同了,室外雕塑的光源是太阳、月亮,譬如,北京每年、每季、每天的太阳位置都在变化,光线都不同。光源不同,形象与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光线照射,形体就显不出,在北京要尽量避免北向,因为向北的位置终年背光,出太阳时,看暗处不易看清细部表情,只有阴天光从顶上来才较好些,阳光和造型关系极大,向太阳的阳光面显出形象,刻画的细部也能看得清楚。背太阳的阴面,显出体量和空间感。
不同作者在运用光线与“形”的侧重点变化与特色不同,可以变成许多不同的风格。强调镂空的有焦墨及高光,形象丰富,层次也多。有的人反对镂空,强调把深凹处填满,使深的地方显的更为柔和。总之,许多行事风格的变化是利用光与造型的搭配,而产生各自的特色。不同风格的雕刻家处理雕塑造型时各自创造了术语,即“挂光”、“吸光”、“柔光”、“藏光”等等都是实践中总结出的很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