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容”一词源于日本,意指接受、容纳、顺应。该词多用于感觉、意志、文化等方面,也可理解为受容力、受容量。当一件雕塑的存在无论从视觉形态还是心理感受上都能得到受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同,这件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受容力和受容量,说明它所承载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受容性。可见,受容的强度是作品得以存在的关键所在。
在审视和构建公共环境中人物雕塑与人的共生关系的过程中,人物雕塑所独有的形态和特性得到了新的展现。随着空间、题材、材料表现的逐步拓展,人物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领域里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品质和印象。公众对人物雕塑的受容源于对作品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的认知,诸如艺术性所体现的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文化性所体现的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生活时尚,趣味性所体现的意识创新,功能性所体现的娱乐、共享交流等,以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精神所需。当观者对身边的人物雕塑心领神会、感同身受时,才会自发地投入和参与其中,这说明受容行为往往作用于参与行为。在当前城市艺术文化的生成和转化下,探究人物不锈钢雕塑被受容的最大可能性,是定义公共人物不锈钢雕塑存在意义的实质性问题,人物不锈钢雕塑该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去面对民众、顺应时代、迎合潮流,是值得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者去深刻思考的。
当下的人物不锈钢雕塑已经逐步摒弃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呈现出多样的态势。例如绘画要素在雕塑表现中的使用,使之呈现出与以往雕塑迥然不同的品质和面貌。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建设浪潮的涌动下,与建筑和城市空间相关联的公共雕塑作品也大量地融入到民众的生活环境中。设计师和雕塑家的新理念正与造型艺术旧有的框架相分离,甚至背道而驰,以与城市环境相契合为起点,开创人物雕塑艺术的新纪元,这已然成为艺术家们展开设计创作的新的指导思想。当代人物不锈钢雕塑与传统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题材、材料的最大可能性的探求,依据这三者的表现手段,使作品呈现更好的品质和印象。换言之,空间、题材、材料决定着人物不锈钢雕塑的受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