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城市中所有的不锈钢雕塑,都被称为“城市不锈钢雕塑”。首先,”城市雕塑”是一个可以追溯源头的概念,最早在80年代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提出,1982年2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刘开渠等人起草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1982年4月2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在京以及外地在京的雕塑家举行座谈会,传达了《建议》的内容和中央领导对《建议》的批示。1982年第6期《美术》杂志,以“城市雕塑建设的喜讯”为题刊发了此次座谈会综述的图文,首次将“城市雕塑”一词诉诸文字。
在西方雕塑语汇中,并没有确切的名词与之对应,可以说“城市雕塑”一次在中国的使用最为广泛,甚至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产物。事实上,中国城市雕塑在发生展开的历史瞬间,就是一种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民间自发的活动。同时“城市雕塑”的概念其实有着语义上的含混性,它与公共艺术、环境雕塑、景观雕塑、室外雕塑、纪念雕塑等概念互相混淆。显然,城市雕塑并不完全等同于公共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公民社会,在这个语境下,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应该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参与讨论。
历史上,城市中早已存在雕塑,但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不锈钢雕塑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首先这是由于"公共性”作为它最重要的前提直到20世纪才展开讨论。”公共性”的概念源自于17、18世纪的欧洲,但到了20世纪这一概念才真正深入到研究的层次。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irgen Habermas)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公共"是一个与“私人”相对的概念,公共领域是公众舆论领域,它直接与公共权力机关相抗衡,这是一种思想意见、信息可以自由流动的空间。城市不锈钢雕塑其所置的”公共空间”有以下特征: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互相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