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设计的大整体观,即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并存关系。这种整体状是包括雕塑在内的总体环境构成因素所形成的一体化。而传统的雕塑制作更多的是把雕塑自身形态乃至自然形态的表现作为目标。在撑起的写实主义创作模式制约下雕塑的任务似乎更多的是完成造型,而设计的意念相对薄弱。公共艺术环境中的雕塑设计是追求场所环境中的雕塑与景物之间特定的构成形式前提下的造型。以此为前提下能避免雕塑作品与环境出现相互分离的"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避免雕塑因为破坏环境成为多余的累熬。
由于雕塑独立存在的特征,往往使设计者将目标定制于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而忽略作品与环境的整体联系。加上雕塑不可能放大直接放置室外,成功的环境雕塑不可能是简单地将室内雕塑移植到室外。成功的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作品是特定环境的独特的构想与造型。
雕塑设计的整体性包含了对雕塑设立位置的旋转、内容形式、体量尺寸、色彩肌理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和雕塑的影响力范围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公共艺术雕塑设计应是建筑序列化的一部分,是众多城市环境内容所构成的交响乐章中精彩的音符,具有时代感的现代美特征。这就是要求公共艺术雕塑设计立项应根除盲目仿效,缺乏特色的和硬性添加,换之以城市长期规划为依据,在人文、风俗、功能等方面进行定位,从而拟定雕塑的形式构成、形象风格、规模和材料等具体的系统方案。这个系统方案需有一个时间上的“提前量",要符合城市未来发展构划,否则雕塑将成为短期行为,导致财力上的巨大浪费。
雕塑设计的大整体观在新兴城市的建设中较易实施和体现,尤其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雕塑的设置点的协调上有多样的选择可能。但在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由于文化层的错综复杂的交叠,以及建筑、街道的组合以基本形式定式,在这种形态下雕塑的设置必然收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如既定空间的限制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雕塑的雕塑又得起到连接历史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效果。反之,这些多重因素又可成为雕塑设计的束缚。因此,在有古老历史而又要具备现代化的环境中的雕塑设计尤其应慎重,要恰当地配置和处理好城市象征性雕塑、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性雕塑和大型广场的装饰性雕塑的区域划分与链接。城市区域性的象征性雕塑和大型雕塑是整个城市构划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不可过多地设置。其设置点以城市主轴线或流通的门户位置为主,这对成城市整体的区域性氛围作用颇大。
在局促空间环境中,过多的设置和填塞都会破坏环境整体气韵。如南京四平路广场,建成刘伯承纪念像后,另外两座在体积、高度基本相近的抽象造型依然存在,这种情形减弱了此环境的视觉美感与主题的形成展现。在场所设立雕塑应注意主从关系与重点的把握不可多层重复,否则将会显得无条理流于松散失去统一性。公共艺术中雕塑设计的大整体观还应充分包涵和体现东方文明所具有的自然浑朴的艺术思想,追求物景协调、空间配置的自然和谐,避免使自然环境处理过度人工化。
公共空间场所的雕塑作品设计应把大众的审美心态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课题来对待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和谐亲近的倾向。公共艺术中的雕塑设计应充分考虑"国情"、"民情"文化传统以及观赏者的各种文化层次。在题材选择和构成语言上进行恰当的选择和处理,做到"雅俗共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题材过于晦涩,设计表现过于个性化的作品都不适宜在公众介入的场合设七另一方面,片面理解"雅俗共赏"而导致的图解化和玩"时髦"的作品,也将大大丧失雕塑设计作品的审美魁力和艺术价值。这种操作将会丢失雕塑所具有长久的审美特性,成为短暂的"流行"艺术。
作为公共艺术中具有现代气息的雕塑作品,大型公共空间的雕塑设计不一定遵循传统的乖与量的语言,尤其是处在众多大型建筑之间的情况下,采用新技术材料,用“有限度"的抽象和空间构成手法进行处理,有利于缓解巨大建筑给人所造成的压抑感,营造出更适于人们活动的氛围空间。在我国的城市纪念性雕塑中,南京下关解放广场的《渡江纪念碑》雕塑是较成功的范例。这座作品集抽象、具象、平面与立体综合,改变了单纯以人物形象或以碑为主体的程式化处理。将雕塑的传统语言同雕塑的现代构成形式有机结合,并符合不同距离层次观赏,达到主题与形式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