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通雕塑
大匠成 览世界
当前位置: 宏通雕塑 > 知识百科

不锈钢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当代精神

查阅:1046 发布时间:2019-12-21 10:43:39

不锈钢雕塑应归属于城市公共艺术范畴。公共艺术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置于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艺术品和艺术活动,这一点强调的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的参与性和共享性,这一点强调的是“参与、共享”。离开这个前提,任何置于公共空间中的事物,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权力审美和潜规则之类的问题。公共艺术这个名称,在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城市的管理者和公共设施的设计者,都习惯地认为公共艺术就是指城市雕塑。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仅仅视城市雕塑为公共艺术的唯一形式。在表现方式上一般是运用主题性、纪念性以及环境美化装饰性的雕塑形态来占有空间。因而,“城市雕塑"这一名称,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但是不锈钢雕塑存在于公共环境中是可以将其归属到公共艺术这一范畴的。那么在当代它又具有怎样的精神就是需要关心的问题了。

20190815085645_5297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规模兴起,城市中雕塑以及置于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日益丰富。回顾我国公共艺术的历程,这一艺术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期走到了2000年左右的成长期:又从成长期中走到了今天的多元并存、互补发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程中,中国的公共艺术从一开始由于模仿、跟风,以及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不足和监管力度的不高,造成许多审美水准有限甚至是低下、文化性薄弱的城市垃圾。之后,在更多的艺术家和城市管理者的介入下,中国的城市雕塑或者说公共艺术出现了许多具有公共文化理念的优秀视觉艺术作品。客观地讲,中国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公共意识的成长而进步的。但是,一种文化类型的发展,总是要在时代背景下发现问题,把握方向,以得到更长足的发展。针对目前而言,公共艺术如何能够超越固有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观念,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求得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其实,西方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较短的,从历史上溯源,公共艺术观念应当是从二战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而以公共艺术的方法来进行环境介入的行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之相比,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发生比西方晚不了几年,虽然从时间上差别不大,但却在对于公共艺术的政策、法规和公共艺术的教育方面与西方有一定的差距。

20190816152435_78153

因此,自然要牵扯到有关“公共性”的问题。公共性原本是政治议论的话题,是建立于制度层面上的权利关系,它产生于个体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的合理、合法性是以公民权的体现为前提的。因此,“公共性”具有约束作用,其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约束以公众为名义而实际上是权力与利益操控下的“公共艺术”的产生,能够约束艺术自律论下的个人审美意志,并能使之完成于对公共性的体现之中。在公共意识的前提下,我们的艺术家不应仅以个人的视角去指责公共艺术赞助人,其实赞助人或公民也往往在指责艺术家。所以,艺术家、公众、赞助人如何摆正彼此之间的位置,是关系到不锈钢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是否能够体现“公共性”的重要因素。

20190816082654_34705

另外,从理论层面看待公共艺术就会得知,公共艺术是一个更多地在实践层面来完成的艺术学科。这是因为公共艺术是一种把公共文化研究运用到艺术实践中的艺术形态。如果在跨文化的比较中,公共艺术更多地应在跨学科的领域中寻找突破一关于跨学科问题,高校对公共艺术学科所设置的课程中有:装饰基础、雕塑基础、材料与工艺、建筑与环境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展示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已反映出了这个学科的跨学科性。但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来认识这一学科,那么,在相当程度上还应该在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形而上的层面上来探究公共艺术。这样才可以使公共艺术不仅能以视觉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相融,还能够以思想的方式与我们的精神诉求相依傍,成为一种软文化。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对于公共艺术的方式已领先了一步,已不再徘徊在诸如公共性等问题的探讨之中,而更多的是将公共艺术。上升到如何导入社区生活问题、公众心理问题、环境问题、灾难问题的艺术治疗当中。目前,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做不到,这不仅仅是过程与时间的问题,也是认知与建构的问题。

20190816160852_74525

所以,随着对公共生活关系的关注,过去的那种对雕塑艺术的信仰与被信仰、崇拜与被崇拜之间的从属关系,应改变为:在艺术自律论下,现代艺术制度中的公民性对公共艺术本身或者艺术家本人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接受、导向与认可、人文历史与现实环境之间的沟通、调整与互融关系。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应是,雕塑家或设计家自身的审美个性与公共性的融洽。雕塑家或设计家应以实现公共性的目的而创作,而不是做权力与利益的屈从者。因此,公共艺术如何面对公众,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规则问题和制度问题。然而,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制约机制,使以赞助人或操控人为中心的艺术制度转换为以艺术家为代表的艺术制度,以消解权力意志、赞助人意志以及艺术家意志从不同角度所带来的有碍公共性体现的诸多因素。对此还需探讨在当下社会情形下实现这一愿望的可能性。

20190816163433_86703

还有一个层面是:在当代的社会情境中,公共艺术所遇到的是艺术家与公众审美情态难以互动的问题,是艺术家对权力、利益妥协的问题;是公共艺术没有真正放在城市或者环境文化的框架之中,来进行整体考察的问题。因而,艺术家在对公共艺术的表现中,反映的应是精英与通俗,个人审美与社会审美相融合的文化引导,这样的一种具有公众性的艺术关系,以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文化的社会福利性质。

20190816163813_36265

如果站在美术史的层 面上来审视当下的消费时代,我们的艺术到了需要突破的节点上了,那就是重塑艺术的精神。我们还是要保持艺术对公众的召唤作用和引领作用。当代文化应是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互动,而不是二元对立,是在互动的关系中去建立当代文化精神。因为,公共艺术是公民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全民社会的文化福利,体现出的是国家为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共享,促进审美文化和彰显区域文化特性的一种具有社会公共精神的艺术形态。

20190817091859_56043

相关案例

×
宏通雕塑 首页 石雕 铜雕 不锈钢雕塑 玻璃钢雕塑 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