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锈钢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空间媒介,是组织、引导城市人文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加环境的审美精神内容。作为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既要承担树立社会良好风尚与理想的“榜样”,又要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整合力量。从美学意义上来讲,城市不锈钢雕塑既能够让人们在环境中享受到艺术欣赏的乐趣,又能够起到陶治城市居民情操的审美作用。好的城市雕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气氛,引导城市公众的审美品位。
在整体的城市环境设计中,点缀在高楼大厦和汽车大道之间的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放松身心的场所。由广场、绿地,喷泉、雕塑和休息椅组成的景观为拥挤的城市创造了一片开敞、可以休憩的场地,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幽静的环境,以此缓解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有雕塑和植物的景观设计可以丰富城市环境的视觉空间,可以打破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建筑的单调感,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色彩感,以及环境空间的开阔感,为环境提供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城市不锈钢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一种空间媒介,是组织,引导城市人文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环境设计里恰当地安排一些雕塑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加环境的审美精神内容。不锈钢雕塑与城市的园林绿化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构成城市环境整体的美。
城市不锈钢1雕塑虽然也是雕塑艺术,但它们又与一般的雕塑艺术不同,它们应该在内涵和审美上与这座城市协调,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趣味,是城市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反映。虽然不是每一座城市不锈钢雕塑都要表现出与城市相关的主题,但具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一定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重大事件有关。同时,作为公共艺术,不锈钢雕塑还必须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点,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价值,即承担树立社会良好风尚与理想的”榜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整合力量。从其美学意义上来讲,公共艺术既要能够让人们在环境中享受到艺术欣赏的乐趣,又能够起到陶冶城市居民情操的审美作用。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城市居民因为在公共空间中与艺术相遇的经验而增加思想的深度,提高自身的素质,无疑是城市雕塑的最大贡献。
公共艺术有“公共”之限,语意十分明确,即“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公共艺术与挂在私人家里的艺术品相区别,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艺术。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在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上体现了社会控制和文化渗透,即社会通过一定形式影响个人行为,使个体在接受这些规范的内在化过程中趋向社会化。从美学角度来说,“文以载道”、“寓教于乐”表述了公共艺术的基本特点,意味着令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艺术形态始终体现对社会道义的整合。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体现着政治权力,社会控制。文化渗透和审美教化所追求的统一性。公共艺术具有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维护伦理规范、塑造社会人格,培养善良心性、增进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是对社会肩负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因此,公共艺术的内涵是超越世俗、超越个体的,是对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有约束力,对社会共性有塑造力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观念。
公共艺术并不在于其是否存在于开敞的空间之中,而是应该具备有公共的精神内涵,在于蕴涵其中的精神是否能让观众在心灵深处唤起一种人文归属感。公共艺术要高度公共化,具有社会所公有共享的公共性,就需要维护地方以至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益,需要尊重反映地域历史与现实状况的风土人情.需要适合城市既定或规划的空间秩序和功能,需要遵循艺术自身的美学规律、技术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了体现这种公共特性,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还应该建立包括决策与民意的交流互动、创作主体资格认定和权限规范,常规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在内的整套运作机制等。
中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后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在各大中小城市的角落,各种国际雕塑公园、雕塑长廊也随之遍地开花。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个城市决定建一座雕塑还是比较严肃的政府和艺术行为,往往要经过一些专家商量、讨论,然后再请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创作,给出几个方案,经过修改定下来后再进行制作。但进入90年代后,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了纯粹的商业行为和利益博弈,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时尚点缀。一座城市不锈钢雕塑诞生的背后,往往是决策者拿回扣,设计师和制作人员为了得到最大的利润偷工减料的产物。尤其是在全国大小城市都在建设城市广场的潮流中,劣质不锈钢雕塑成了宽大空旷的广场设计中用来表现文化内涵的道具。因为有了这些雕塑的点缀,一个种了几棵树,整了几块草坪的大广场就被美其名曰“文化广场”。
同时,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升温,一些认为有利可图的艺术策划人利用许多城市为了表明自己品位高,不落伍,能够引导潮流的心理,乘机怂恿这些城市的领导者举办雕塑节,兴建国际雕塑公园、举办雕塑大展。由政府投资,或在政府帮助下拉来大批资金后,邀请一些国内国际的雕塑家聚在一起创作,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大批雕塑作品便宣告制作完成。一次规模庞大的雕塑节,虽然会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建成一-个雕塑公园,但真正有艺术水准的作品非常少。最近十年被认为是中国城市雕塑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城市雕塑的垃圾时代。中国城市雕塑失败的重要原因,一是很多城市雕塑主题、形象都由地方领导决定,而不是从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发展角度来考虑。二是雕塑主题重复雷同,在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以“飞翔”、”腾飞”、”发展”。"奔腾”为主题的雕塑,不仅主题雷同,形象也几乎一样,相互借鉴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些毫无美感甚至莫名其妙的作品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无法回避地每天面对着这些垃圾,影响了对城市的印象。同时,这些拙劣的所谓的艺术品,还会误导公众的审美观,降低人们的审美标准,让那些缺乏艺术评判标准的人们误认为这些东西就是艺术。
好的城市雕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气氛,引导城市公众的审美品位。尤其是代表了一个城市特点和精神的标志性雕塑,往往还会成为城市居民引以自豪的象征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但雕塑艺术是需要时间的,盲目追求城市雕塑的数量必然导致其艺术水平的下降。遍布欧洲一些城市里的雕塑作品都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后留存下来的,它们本身其实就是一部生动的雕塑艺术史,代表着每个时代雕塑艺术家的成就,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雕塑艺术和城市一样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并成为了这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看到这个雕塑就会联想到这个城市。
在中国的城市雕塑中,绝大部分離塑和这个城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只是一些拙劣的模仿之作和生涩之作,因此也很容易就会作为城市里的垃圾被清理出局。急功近利的操作方法不仅使城市雕塑缺乏思想深度,与城市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也缺乏艺术和美学品位。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留下了城市雕塑高大的身影,一些耸立在大公路的节点,更多地出现在城市广场和政府大楼前,成为中国城市化运动的象征,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这些耸立在道路旁,城市广场等地的雕塑成为了城市环境里的公共艺术,出现在市民上班、出行的视线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地面对这些城市环境中所谓的艺术品,却很少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艺术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