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发展史》一书中认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们的实验性,在多方位、多层次上自由地试验各种观念、技法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二战后艺术风格呈扩散趋势,艺术家都以一种实验性的态度进行创作,创新精神存在于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金属雕塑创作也应迎合时代精神,不断创新。虽然用于艺术创作的金属种类比较多,但金属的:色彩相对比较单一,只限于黄、红、黑、白等几个色系。金属艺术家需要寻找各种手段以丰富金属艺术的表现力。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金属雕塑创作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和形式,更多富于表现力的工艺和材料已被综合运用到金属雕塑的创作中来。
所谓金属雕塑是以金属材料作为界定的,金属雕塑的形式创新,直接体现在金属材料与工艺的创新运用上。艺术作品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与时代紧密联系。金属艺术创作中应用工业新技术可以产生新风格。强大的现代金属加工技术使各种金属的加工过程变得更容易、迅捷,一些以前无法实现的工艺效果如今都能付诸实现。对新技术的掌握是对现代金属艺术家的时代要求,比如利用空气等离子切割技术可以作出金属雕塑的镂空花纹效果,尤其适用于由薄金属板材构成的雕塑。镂空的花纹宽度均匀,镂空的宽度由机器的输出功率及金属的导热率和厚度决定,形状可自由变化。现代金属焊接和研磨等技术的运用也为新艺术效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此外,把传统工艺进行新的时代演绎,使其呈现新面貌,也是现代金属雕塑形式创新的方法。景泰蓝工艺是我国明代景泰年间发展的一种金属器物装饰技术,包括掐丝、填釉、焙烧、打磨等系列工艺流程,具有做工精美、装饰性强的艺术特点。此工艺传至日本,被称为七宝烧。日本艺人又在技术上使之完善传向世界,英文命名此工艺为Enamel,并成为国际金属艺术研究上的通用名称。现代的EnameI工艺除保留原有的技术外,又创新了表面喷沙工艺以降低表面光泽度,使色彩更加柔和。为这种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赋予了新的时代气象。
工艺基础是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创新又拓展了未知的工艺内容。创作中发挥工艺的主动性,改变常规作法经常可以获得意外的效果。总之金属艺术的创作不能程式化,要灵活运用工艺以达到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
金属雕塑形式的创新和观念的表达需要通过金属材料的物质载体实现。对金属材料的各种性质的理解与把握尤为重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社会面貌以及审美理想都可通过金属材料的运用集中显现。使用金属材料,不仅要利用其自然属性,还要挖掘其精神属性和传达出的文化因素。金属材料除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延展度等实用功能外,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层次上与人发生深刻的联系。加强对金属材料的感受性,赋子金属材料个性化的情感特征从而区别于其他雕塑材料,以达到创新目的,是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史密斯选择金属作为基本材料,因为“它与这个世纪的特征有关,它代表力量、建构、运动、进步、困惑,有时是解构与野蛮。”
金属雕塑形式的创新还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来实现。材料的综合包括不同金属材料间以及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结合运用。不同金属材料用于同一件作品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的“金银错"工艺中就已经可以纯熟地运用,现代金属工艺和现代艺术观念使其手段和形式更加丰富。不同金属在作品中组合避免了单一金属的沉闷乏味,同时又保存了作品的金属质感。通过异种金属焊接、铆接、胶接等工艺使不同个性的金属材料结合为一体,突出作品的金属主题。
异种金属焊接多为钎焊,利用第三种低熔点合金把两种金属连接。铆接是金属连接的传统方法,铆钉形式也可增加作品的美感。铆钉金属硬度一定要小于被铆接的金属,反之将影响铆接强度。胶接适用于小块金属与大金属的结合及无法焊接的结构,优点是表面工整不留痕迹。胶接应是作品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不能再使金属加热或与酸碱反应,否则胶会变性,使金属脱落。
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组合运用拓展了金属艺术创作的空间。非金属材料包括石、木、植物纤维等天然材料,还包括各种人造材料,如:玻璃、塑料、人工现成品等。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个性差异比较大,在组合运用时要多作尝试,“求同"或者“存异"。
所谓“求同”是指通过作品的形式把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中共通的特性有机联系,使材料的语言相和谐。“存异“则是利用材料间个性的对比和联系,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多元化,对材料的使用与目的是为了什么?如若为了捍卫传统,把我们重新拉回历史,重温古典主义情怀,那就大可不必!好在由技艺消解而引发的后现代主义雕塑变革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日益宽松的多元共生氛围,因为它是包容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毕竟作为艺术,雕塑净化人类心灵的自然属性在任何时代都绝对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