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人物雕塑的受容源于对作品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的认知,诸如艺术性所体现的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文化性所体现的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生活时尚,趣味性所体现的意识创新...
当西方的传统人物铜像传入中国时,一种以人物纪念碑形式存在的雕塑占据了室外空间环境的一部分。此时人物雕塑的“个体表现"意识在逐步形成,开始以一种新表现物的角色存在于城市公共环境中。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升了综合材料应用的新高度,研究和应用多种材料营造城市空间环境已成为人物雕塑价值实现的物质保证。可见,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物雕塑在营造城市空间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物质化体现。
通常这类作品具有政治和历史的象征性和纪念性,为了突显意义的重大,通常尺度磅礴,构成形式或庄重肃穆或威严神圣。在传达艺术性的同时,更多承担着对政治、历史、文化的记录...
未来主义雕塑宣言人博乔尼在《未来派雕塑的技巧宣言》中阐述了如下观点:“不通过环境的雕塑就不可能有革新,因为雕塑的可塑性只有借助环境才能发展且持续下去,才能塑造事物周围的气氛。”
人的身高,都以头高为单位,民间有“立七、坐五、盘三半”之口诀。但现代我国人的平均身高增长,因而雕刻现代人物都以七个半头为标准,一些古典历史名人肖像一般也就以七个半头标准为宜。